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轟宛平城、進攻盧溝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同仇敵愾,浴血奮戰,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創造了弱國打敗強國的光輝業績。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抗日游擊隊于1933年秋開始組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后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圖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的長槍隊
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到南京
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國防會議。圖為會議期間與張群、黃琪翔等人的合影。左起:張群、葉劍英、郭秀儀、黃琪翔、周恩來、朱德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取得抗戰以來第一次大勝利。圖為林彪(左一) 、聶榮臻(左三)等在指揮作戰
1937年10月,在南方八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除瓊崖紅軍游擊隊外,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圖為新四軍第2支隊召開抗日誓師大會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闡明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抗日戰爭的總方針。圖為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內撰寫《論持久戰》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上旬,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有105個團參加。圖為彭德懷在前線指揮作戰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軍民舉行大反攻,八路軍、新四軍開始向日軍發起全面反攻。圖為日軍一部向八路軍繳械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向盟國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